律师事务所管理、信息化、法律相关文章
年轻律师的难点与拐点

点睛网刘卫主编为《律师的天空》作序

2006年底,我在中国政法大学昌平大礼堂,为获得当年央视'法治人物'的应松年老师等人主持了一场报告会。有同学问到法科毕业生的就业出路问题,我利用主持之便放言:今后绝大多数法科毕业生只能去做律师!我的论据是:在'小政府大市场'的趋势下,公务人员的数量不可能逆势增长,公、检、法等国家机关的就业容量会越来越小;未来法官、检察官主要会从律师中的优选;社会对法律服务的渴求和人们对律师的依赖还有巨大的展业空间。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法科生将会陷入深深的就业泥潭。如今三届毕业了,尽管选择律师的人数有所增长,但绝大多数法科生还是没有选择做律师。有报道(法制网2009年6月19日)称,去年法科毕业生就业率全国排行倒数第二。法科生的择业志愿依次是法院、检察院、其他国家机关、大型国有企业,最后才是律师。

为什么会这样?如果说国家机关日趋满编,难道法律服务市场业已饱和?事实恰恰相反。全国还有几百个县没有一个律师,大量的刑事案件无人辩护,大量法律事务仍在由外行操刀,还有浩浩荡荡的信访大军和翘首企盼法律阳光雨露的农民兄弟……放眼望去,中国还有大片大片的'法律荒漠'。问题不在于'市场需求',而在于我们的制度设计和年轻律师自己。不是这样吗?让我们先检视一下制度的陈弊:

法学本科原为通识教育,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打下法学等相关的理论基础,陶冶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和法律观。换言之,本科的使命就是生产出合格的法律人'坯料'。然而,许多法学院并不明白这一定位,他们要么总想把学生培训成为经天纬地、治国安邦的革命事业接班人,要么一味地迁就司法考试和就业率,轻视基础知识和人文素养。

我们实在应该放弃法学本科生就业率这一评价指标。因为,就生活阅历而言,本科生根本无力承受执掌法律的社会重负。我们不能指望一个刚出校门的孩子,就真正懂得'夫妻感情已经破裂'。也不能期望一个涉世不深的学生,就能判明清官都难断的'家务事'。有谁能放心让一个不了解公司运作的年轻人来设计章程或审查一份重要合同?或让一个没有机关工作经验的实习生,去起草一个规范性法律文件?柿子不像桃子都能在树上熟透,用'采摘销售率'来衡量柿子树的产能是极及幼稚的。而明确法学本科教育的'基石'定位,对于法学教育和年轻律师都是至关重要的。

年轻律师们觉得,通过司法考试,取得了'红本',自己就是一名律师了,其实错了。执业技能才是律师行走江湖的'通关令牌'!国外法科生入学就需本科毕业,出了法学院还要进'律师学院'训练职业技能。道理很简单,游泳不可能在教室里学会,哪怕'游泳学原理'考得满分也不成。更何况一个合格的律师,除了理论知识,至少还要具备执业技能、营销技巧、良好品性、远大目标等诸多元素。这些不可能都在法学院里获得,必须经过实训磨练。当下,我们缺失的不正是一个良好的司考后律师技能培训的制度与机制吗?政府和律协应当以有力的政策和预算支持,鼓励专业培训机构和律师事务所共同承载起这一使命。香港政府的继续教育经费就是按参训人数补贴给培训机构和学员的。

有一位朋友考美国驾驶执照,在国内他是老司机,可在美国连考两次都没有通过。不是因为驾驶技术不行,而是他没有养成正确的驾驶习惯。这种即考驾驶技术,更强调驾驶理念的做法值得我们警醒。'飙车簇'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不是因为技术平庸,而是他们无视交通法规,无视他人权益和生命的品行。所以,律师资格的许可不仅要考量执业技能,更应该考察个人品格和职业道德。有些人一眼就能看出不适合做律师:

在课堂上为争抡座位而与同学大打出手,在家中为浇花水与邻居口角相交,在大街为争车位与他人势不两立……诸如此类一旦成为律师,不仅不能担当化解纠纷、创造和谐的责任,他们更可能是麻烦与纠纷的制造者。因此,对年轻律师善良道德、良好品行的培养甚于执业技能的训练。如果没有一个机制,促使年轻律师养成良好的执业习惯,中国律师是没有希望的。

再从年轻律师自身来考究,可以归结出以下主要'难点':

一是认知。没有人告诉他们什么是真实的律师。他们只知道自己是正义的天使,不懂得律师更是一个平凡的人。他们只知道书上的'法律符号',不懂现实的'法治生活',更遑论真正的'律师人生'。年轻律师对现实的误读,导致了他们巨大的心理反差,摧毁了他们心中的梦想,使他们很快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二是心态。他们怀着美好的憧憬来到法学院,结果却是无奈地选择了律师,原以为做律师可以挣大钱,将来还有机会做'高官',可以大展宏图并由此过上幸福体面的生活。但他们尝到的却是没有'底薪',没有'社保',没人眷顾,全靠个人打拼的艰辛苦果,正义与生存的冲突无时无刻不在吞噬着他们自信的灵魂。于是他们浮躁,没有耐心,拒绝学习,恨不得一夜变成阿里巴巴,一头撞开藏宝洞的石门。

三是技能。律师技能好比医师的医术,不懂医术难以行医,没有技能何以办案?这原本是十分简单的道理。但不少年轻律师以为律师技能无须专门训练,自己通过了'天下第一考'已经无所不能,'只要有人请,什么都能做!'有段相声说得好,问'你知道为什么初生牛犊不怕虎吗?'答'因为他们不认识老虎!'正所谓,无知者无畏也。

四是专业。技能与专业是两个同层次的问题。有技能不等于很专业,从普通医师到专科医师再到专家医师,其间的差距显而易见。律师的分类时代已经到来,从专业性上升到专业化,是法律服务的社会需求使然,也是年轻律师成长的必然规律。如何快速完成从普通律师到专业律师或到专家律师的蜕变,是每一个年轻律师都必须正视的问题。

五是人脉。'你认识多少人,就能办多少事!''你认识多大的人,就能办多大的事!'年轻律师都不否认'人脉'的重要性。但为什么每个人都在努力'结网'而每张网却又总是不那么结实和管用呢?答案是,我们每个人都受制于'人以群聚'的法则,一张人脉网的优劣,完全取决于结网者的智识水平。马云有什么理由拒绝与冯仑做朋友?李彦宏为什么答应俞敏洪去新东方做股东?比尔·盖茨为什么要花时间和一个中国小律师深交?小草只能簇拥成草坪,大树才能聚集成森林。

六是案源。为了寻找年轻律师缺少案源的原因与对策,我们做了一个课题(还在继续)。研究表明,不懂或不会营销是年轻律师缺少案源的主要症结所在。我们见过:北京小曾律师,一头拜倒在师傅门下,扎扎实实一干数年,如今成了师傅团队的核心力量;杭州一个执业不到三年破格为所主任的小姑娘,带着一群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业务做得红红火火;大连的小李律师,潜心钻研保险法律业务,三年攘括了当地70%的保险公司的顾问业务;如今又见到了'普法班车'上一群机灵的年轻人……

认识海珠律师是在点睛网与法律出版社举办的首届青年律师成长论坛上,她在台下静静的听了半天。此后,我们有过几次深度交谈和工作上的配合。她的创业经历和'慧海天合所'的许多理念使我眼前一亮,她们的'普法班车'和许多深沉而朴实的'打法'让我兴奋不已。今日得见《律师的天空》,更觉可圈可点,书中的故事不仅有助于年轻律师生存,许多理念分明就是律师安身立命之本。

1、她告诉年轻律师,做一个好律师最重要的是什么。'好律师要和医生一样行治病救人的道,医者不仅要有妙手,更重要的是要有'仁心'。'医者父母心',这是行医的根本,也是律师执业的根本。'老师影响人们的思想,医师呵护人们的身体,律师端正人们的行为。然为'师'之道,必仁爱为先!

2、她告诉年轻律师,什么样的律所才是个好律所。跻身一个好律所是许多年轻律师的向往。但怎样才称得上是个好律所呢?海珠律师认为'律师事务所的产品不是法律服务,而是律师。的确,律师才是律师事务所的真正产品。'每次招新,她们都要重复'拜师游戏'。新人向师傅深鞠一躬说:'老师呀,我很想拜您为师,我一定认认真真的向您学习,敬重您、听您的、按照您所教的去做。'师傅说:'徒弟呀,看你的诚意,我收了你,今后我会狠狠的整你、收拾你、教育你,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至今,慧海所已培养出了'三代弟子'。

张学兵(北京市律协会长)律师曾写道:'律师事务所的核心资产是人才。律师事务所之间的核心竞争人才的竞争。培训,是人才竞争的重要一环。站在律师事务所的管理者角度来看,律师培训是一个令人焦虑的话题。'学兵律师的焦虑与其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不如说是一个规律的揭示。我始终认为,从某个角度讲,年轻律师之难重在所!如果每个律所都能让年轻律师找到一种家的感觉,并有能力让他们茁壮成长,学兵律师的焦虑抑或成为冗余。所以,一个好律所,应该是能够迅速把年轻律师培养成长起来的所。

3、她告诉年轻律师,'大众法律服务市场是留给新律师最后,但也是最大的一块蛋糕',而'律师需要做的只是教会百姓养成消费法律的习惯'。是的,在一个半荒漠化的'法治蓝海'市场里何言没有案源?难的是我们年轻律师是否真正愿意为大众服务,并以什么产品为大众服务,又如何让大众有能力消费法律服务,进而形成法律消费习惯。

4、她告诉年轻律师,应当如何做好律师营销。首先,她借鉴了我党群众工作的理论与方法,研发了'小额打包清欠'、'人力资源专项顾问'、'中小企业会员服务'等产品,以'狼战'方式拉开营销战役,摸索出了一条深入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的律师'项目营销'之路;其次,她凭借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依托'普法班车'这一载体,开拓出了一条律所'政治营销+品牌营销'之路;最后,她突破'房东模式'实行全员'工资制',为年轻律师搭建了一方历练业务技能、提升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蓄势腾飞的舞台。

海珠律师不仅在书中告诉了我们很多成长的故事,作为一个律师培训的从业人士、一个律所管理和律师营销的研究者,我不得不认为李海珠律师创立了'慧海模式'。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律师培训和律所发展相结合的新模式,尽管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仍不失为我国年轻律师培养和成长的一个'拐点'!

当然,这个'拐点'还有待于政府、律协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呵护、推动、牵引和放大,并形成升腾之气势。我们希望的景致是,年轻律师不再有成长的烦恼,管理者不再为律师培训而'焦虑',法科生不再为是否做律师而惆怅,政府不再为法学院的就业率而操心,一个足以让人民托付命运的律师行业的发展壮大!

文章来源:http://www.ynlawyers.org/newBASite/BlogShow.aspx?user=50&itemTypeID=bebfcdc1-0f0c-4f10-9988-9b8e009a7142&itemid=bd9c912b-975c-4807-8d00-9d0b017b9dd5

迪奕与中国律师及企业共勉!
法律声明网站地图诚聘精英客服中心友情链接经销商加盟登录邮箱